# Ulrich Boser - 有效学习 (Highlights)

## Metadata
**Review**:: [readwise.io](https://readwise.io/bookreview/34854497)
**Source**:: #from/readwise #from/weread
**Zettel**:: #zettel/fleeting
**Status**:: #x
**Authors**:: [[Ulrich Boser]]
**Full Title**:: 有效学习
**Category**:: #books #readwise/books
**Category Icon**:: 📚
**Highlighted**:: [[2023-12-02]]
**Created**:: [[2023-12-02]]
## Highlights
### 序言
- 研究表明,如果学生被表扬努力而不是聪明,那么他学到的会更多。 ^635118914
- 最近的研究指出,如果我们在参观博物馆的时候给一幅画拍了照片,那我们记住这幅画的可能性会降低,因为我们的大脑会认为这幅画已经存放在数字设备上面了。 ^635118915
- 面对一个棘手的问题,人们应该跳出他们熟知的领域去寻找可类比借鉴的情形。比如,如果遇到了电影制作方面的问题,你最好看看音乐行业是否有创新线索;如果遇到一个营销方面的难题,你可以看看新闻业能否帮你找到创意的火花。 ^635118916
- 自测的方法可以提高学习效果,13甚至可以比不自测的效果提高50%。 ^635118917
- 价值感:如果我们本身不想学,那么是不太可能学会的,也就更谈不上精通了。所以我们必须认识到,我们打算学习的知识和技能是有价值的,而且必须能发现其中的意义。学习的过程,其实也是赋予某种事物具体意义的过程。 ^635118918
- 实践:在这一阶段,我们在掌握了基础内容之后,需要把所学知识与技能运用到实践中去,借此充实我们的知识与技能。在实际应用中,要加深对知识与技能实际意义的理解。 ^635118919
(**supports**:: [[Release Ratio]])
- 融合:在这一阶段,我们需要把所有掌握的知识与技能融会贯通,明白各个组成部分是如何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在学习目的方面,了解某一个具体细节或者一个步骤是不够的,我们需要知道这个细节或步骤如何与其他部分互动。 ^635118920
- 据估计,我们一小时就会忘记所学内容的一半,也就是说,我们需要在几天、几周甚至几个月以后,复习一下所学内容。你很容易发现,只要多做些辅助记忆的提示卡片,学习效果就可以提升30%。 ^635118921
### 第一章 学以致用
- 动机是学习活动的终极动力,主动探索和发现事物的价值感及意义是掌握任何一项技能的第一步。 ^635118923
- 霍利曼教授发现,单纯告诉人们某些事物很重要会引起人们的反感,他们会觉得这是一种威胁或者过度干涉。事实上,人们需要自己发现事物的意义。 ^635118924
- 为了帮助人们更好地利用思维当中的这一心理特性,乌赞斯诺斯基和她的同事设计了一种方法,他们把这种方法叫作“职位微调”。这个方法是通过调整你职位的某个因素来与你的兴趣爱好相匹配。 ^635118925
- 从学习角度来说,如果我们希望提升学习动力,那么也需要进行类似的调整,我们可称之为“学习微调”,即我们要在学习内容和我们自己之间建立更强的关联性。我们首先要明确学习某项内容的长远意义,并借此激发学习的动力。 ^635118926
- 把专业知识与技能进行分解是我们最有效的学习方式。但是为了保持高度专注,也为了保持持久的学习动力,我们需要有一定的选择余地。 ^635118927
- 这一现象也解释了为什么做出公开承诺,对人们的行为有那么显著的影响。我们注意到,当人们把准备做的事情告诉朋友后,他们更有可能把这件事情坚持做完。 ^635118928
(**opposes**:: [[Sol Orwell - 62 Tips on Crushing Public Speaking (Highlights)#Keep your goals secret]])
- 在一些严格择优录取的学校里,同学这个因素在最终学习成果方面占据2/3的比重。 ^635118929
- 丘说,不管是否要学习某些材料,只要你觉得材料中某一个信息更有意义,那么比起毫无意义的信息来说,你就更可能记住它。 ^635118930
- 人们需要把准备学习的知识整合进他们现有的知识体系,在他们既有知识与准备学习的知识之间建立起某种联系。 ^635118931
- 如果有人给你一个具体的指令,并让你用自己的话把指令复述一遍,那么你总结这个指令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进行知识再次生成的过程,这样你记住这个指令的可能性就会提高。24 ^635118932
- 画重点的方式对学习帮助不大。原因在于,画重点并没有充分促使人们以自己的方式再现这些知识。同样,反复阅读效果也很有限,因为它并没有充分激发人们的思维活动。 ^635118933
- 学习中最有效的办法是那些能够让人更加积极参与的学习活动,比如自测、自我解读。他说:“这是我们大脑的基本工作模式。学习并不是单纯记忆这些知识,而是要领会知识的内涵。” ^635118934
- 第一个因素是教师督促学生努力完成学业的压力,研究人员称其为“学业压力”。这主要涉及教育工作者在何种程度上督促学生们努力学习、深入钻研教学资料。 ^635118935
- 第二个因素是“学业支持”因素,主要是指学生在何种程度上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激励。这个因素是关于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关联性及个人联系情况的。 ^635118936
- 优秀的教育工作者会督促学生积极从事思维活动。与此同时,优秀的教师还会提供激励和支持。 ^635118937
- 教师这个称谓的问题在于,人们通常把教师看成一些传递信息的人。这种认识是完全错误的,因为它让人误认为,学习物理学这样的科目,就是轻而易举地把知识传递给我们那么简单。 ^635118938
### 第二章 循序渐进
- 学习活动通常也就是知识管理的活动,4其主要内容包括设定学习目标、制订学习计划、掌握基本技巧并最终掌握专业技能。 ^635118940
- 为了掌握专业技能,我们需要把它们分解成我们大脑能够消化吸收的片段,然后把我们的注意力集中在这些分散的信息片段上面。换句话说,我们需要把专业知识分解,使之可以通过短时记忆的狭窄通道,并存储在长期记忆的大脑空间里。 ^635118941
- 有一项研究指出,收看在线课程时,不播放背景音乐的人比播放背景音乐的人掌握的内容要高出150% ^635118942
- 我们通常是从已知的事物角度来理解新事物的,学习任何新知识都是建立在我们已有知识的基础上。 ^635118943
- 对每个人来说,第一步要做的就是明确学习某一专业知识的背景知识有哪些。 ^635118944
- 为了学习一项专业技能,人们需要稍微超出已有知识与技能的边界进行学习。说得更直白一点,学习活动不存在舒适区。 ^635118945
- 我们最佳的学习空间,就是在刚刚超出我们知识和技能范围的边缘位置。 ^635118946
- 而最有效的学习活动,是学习未知领域中对我们来说最简单的内容。 ^635118947
- 我们都需要把学习目标设定得略微超越我们现有的知识和技能水平。在学习上,我们总需要比以前更加努力那么一点点。 ^635118948
- 专家们都是以一种更为融会贯通、彼此关联的方式进行思考。他们大脑中那些长期记忆的内容是建立在知识的关联关系上,而不是建立在孤立的特征上;是建立在知识体系基础上,而不是建立在堆砌的事实基础上。 ^635118949
- 一个比较实用的方法是,在学习一门专业知识之前,先把你对这个专业的理解写出来。 ^635118950
- 非正式的考试也可以帮助我们系统地梳理所学的专业知识。 ^635118951
- 实际上,能够高效学习的人,都是经常在头脑里问问题的人。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总是在头脑中问自己:为什么是这样的?这个事情是如何与其他概念相联系的? ^635118952
- 给出的例题越多,学习者就越能看到其中的关联。这种方法把所学知识分解成相互连贯衔接的部分,从而使成体系的知识内容更容易理解和掌握。 ^635118953
- 克拉克发现,这些引人瞩目的专家对自己解决某个熟悉的问题或者完成一项熟悉的任务所需要的专业技能,只能清晰地描述出30%左右,剩下的部分完全是“自动的、无意识的”。 ^635118954
- 专业技能如果经常运用,最终就会变成无意识的自动行为。 ^635118955
- 我们选择的学习材料,需要在专业知识的内容之外能够把思考过程讲清楚,并且按照确定的目标进行技能讲解。这样的材料才更容易理解和掌握。 ^635118956
- 背景知识通常是理解一个事物的关键因素之一。学会如何学习通常就是要搞清楚所学专业从整体上看是什么样子的。 ^635118957
从整体到细节。阅读亦是如此:先通读理清脉络,再深入细节。
- 元认知,也就是心理学家所说的关于思考的思考,这对于如何设定我们的学习目标至关重要。元认知,更详细的解释就是,搞清楚我们的大脑是如何理解事物的。也可以说,元认知是要掌握如何从思维活动的角度看待问题,从而对人们的认知行为多一点了解。 ^635118958
对思考进行思考,是为了让思考能为我所用。
- 元认知,也就是心理学家所说的关于思考的思考,这对于如何设定我们的学习目标至关重要。 ^635118959
- 我们可以把元认知具体化成几个引导我们思考的问题:我怎么知道自己掌握了哪些内容?我对哪些地方还迷惑不解?我有没有办法衡量一下自己的理解程度? ^635118960
Ask provoking questions.
- 写作活动是一个非常恰当的元认知的例子。因为在组织一句话、一个段落的时候,我们经常会问自己这些关键的元认知问题:谁是我的目标读者?他们能理解我的文字吗?我需要解释哪些内容呢?这也是写作成为整理思路的一种有效方式的重要原因。因为写作活动会强迫我们思考自己的观点、评估我们的论述。 ^635118961
Retelling
### 第三章 精益求精
- 大量的研究结果表明,单纯地投入大量时间进行练习,与实际取得的学习效果之间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 ^635118963
- 我们在学习中需要有目标导向的反馈意见。 ^635118964
- 记录错误的过程通常就是一种自我提醒。 ^635118965
- 有效减肥且长期保持不反弹的人,是那些“善于跟踪监控——监控自己吃了多少、体重多重的人” ^635118966
- 为了真正达到学习的目的,我们需要理解自己为什么会犯错、错在哪里,需要获得针对自己思考过程的反馈意见。 ^635118967
- 试图回忆信息内容而不是反复阅读信息内容的人,展现了更高的技能水平。 ^635118968
Retelling
- 正视犯错,因为它是学习的契机 ^635118969
- 如果你经常问自己问题,那么总有些是回答不出来的。 ^635118970
- 在《错的价值》(Being Wrong)一书中,凯瑟琳·舒尔茨说,禁止犯错就等于禁止质疑,就会剥夺我们深层理解的机会。错误是深思必备的一部分;犯错,是人类本性的核心内容之一。 ^635118971
- 通常这类情绪管理需要一种自我鼓励,我们需要对自己说说话,在遭遇失败和挫折的时候,给自己鼓鼓劲儿。 ^635118972
- 研究指出,在这样的自我对话中,使用第二人称“你”要比使用第一人称“我”更有效。因为第二人称更具权威性,人们的大脑更愿意听从这样的声音。2 ^635118973
- 我们的目标就是让“必须努力做到的事情变得轻松起来”。 ^635118974
- 要改变头脑中的对话模式,就要告诉自己不要担心犯错,而要关注改进提高,要把犯傻和犯错当成获得新知识、新技能的契机。每当犯错的时候,就要问问自己:“我能从这个错误中学习到什么?我应该如何改进自己?” ^635118975
- 他建议人们给自己施压,强迫自己犯更多的错误。“不要显得那么无助。”贝洛克说。比如,害怕在公开场合说话的人,就要在大家面前多说;数学不好的人,就要做更多的数学练习,哪怕是在餐厅计算小费都是一种练习。 ^635118976
### 第四章 格物致知
- 你打算写一封邮件,详细说一说你对最近在Netflix(网飞)上看到的一部纪录片的看法,那么你就需要回忆并描述一下该片的核心内容,需要把内容讲得特别透彻。研究显示,通过这样的行为,你会对这部纪录片以及影片主题内容形成更丰富的认识。 ^635118978
- 当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个概念的时候,我们通常就会对这个概念理解得更深入。 ^635118979
- 模仿作为一种学习方法之所以可行,在于模仿非常具体,没有任何抽象或者模糊的成分,就是简单地照猫画虎的过程。 ^635118980
- 当我们把学习内容更具体化,知识就变得更容易理解 ^635118981
- 因为把事物具体化是我们应用知识的有效方式。通过构造出一些可闻、可触、可见的事物,我们就能让这个事物更容易理解。 ^635118982
- 心理学家里奇·迈耶发现,在纸上画一些东西,我们的理解就会更加丰富充实。假如你在看有关板块构造学的文章,如果画一画地幔、地壳的示意图,你会对文章中的那些文字理解得更深刻。 ^635118983
- 里奇·迈耶说,如果人们读一段文字,并把文字表演出来,那么会比单纯读文字的人收获更多。 ^635118984
- 当我们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新的情景中,也就是我们运用知识的时候,这些知识就更加融会贯通,从而成为复杂知识系统的一部分。将知识应用于实践,促使我们把知识作为宏观整体的一部分来看待。 ^635118985
- 我们通常太担心自己会失败,以至不愿意付诸实践。 ^635118986
错误可以帮助学习
- 当教别人的时候,我们要问自己一系列问题:解释这个概念最好的方法是什么?他们会怎么理解这个观念?最重要的结论是什么?这些问题会强化教导者自身的学习,因为教导者自己必须对这个事情有充分的理解。想做到教别人,自己就需要对讲授内容有更全面的理解。 ^635118987
(**supports**:: [[Feynman Technique]])
- 久而久之,他发现通过在网站上回复问题,自己掌握了很多新技术,产生了很多新的理解。 ^635118988
- 为了学习知识,我会有意识地强迫自己回答一些比以前遇到的难一点的问题。 ^635118989
- 转换观察角度是一种重要的学习工具。因为以新的视角进行观察的时候,我们就获得了更精细的领悟。 ^635118990
- 人们应当用“无限扩张”和“极力压缩”的方式理解一个问题。当我们无限扩张一个问题的时候,指的是把问题抽象化,这就可能让问题更容易解决;当我们极力压缩一个问题的时候,就是把问题最大可能地具体化,这可能让我们有完全不同的认识。 ^635118991
- 帮助不同的群体之间形成联系。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简直就是互联网的根本优势之一,因为它让广泛空间内不同人群之间的连接成本降到零。 ^635118992
模型思维中的多数模型
- 确定性的吸引力深入我们的大脑,我们的思维通常围绕着这个观念运行,我们会把自己锚定在自己能够接受的事物上。假设我转动一个标记了数字1到100的转盘,30第一次跳出的数字是10,然后我问你:“披头士的唱片有多大概率会赢得格莱美奖?”你的答案很可能在25%左右。这是根据心理学家丹尼尔·卡尼曼的研究成果得出的答案。 ^635118993
The same experiment in (**supports**:: [[Nassim Nicholas Taleb - The Black Swan (Highlights)]]) chapter 10
### 第五章 融会贯通
- 通过混合练习,把不同的例子交叉结合,就容易对隐藏在背后的关系产生更充分的理解。 ^635118995
- 人们对视觉形式展示的专业领域的体系领会得更透彻。18通过采用图形化的方式呈现专业技能的内在关系,人们可以获得深入的理解。 ^635118996
- 法洛斯经常尝试信息管理软件,他一直以来坚定地推崇一款概念图软件——Tinderbox。20这款软件可以帮助用户管理文件,并在不同领域和题目之间描绘出彼此的关联关系,法洛斯把它称为“思维辅助软件” ^635118997
- 类比是理清深层关系的驱动力 ^635118998
(**supports**:: [[Douglas Hofstadter et al. - 表象与本质:类比,思考之源和思维之火 (Highlights)]])
- 作为有效的学习手段,类比之所以发挥作用,还在于它会激发人们提出一系列问题:这两者的相似之处是什么?区别在哪里?为什么两者可以比较? ^635118999
### 第六章 温故知新
- “如果我有一根魔法棒,我最希望消除掉的是什么呢?”卡尼曼斟酌着自己的话,“过度自信。” ^635119001
- 过度自信最终会阻碍有效学习。当人们处于过度自信的状态,就停止了学习的过程。他们不会再进行练习,也不会继续追问。 ^635119002
(**supports**:: [[Shortform - 21 Lessons for the 21st Century by Yuval Noah Harari (Highlights)#^146934315]])
- TED演讲看起来像一次学习的经历:一个专家在聚光灯照射下的舞台上演讲,但是这些内容似乎获取得太容易,因此也会被轻易地忘记。 ^635119003
- 学生面对这些问题需要问问自己:我从课程中学到了什么?难点在哪儿?还有哪些问题不理解? ^635119004
- 我们把同样内容的学习活动在时间上间隔开的努力是值得的,技能训练也应该采用时间上间隔开的训练方式。如果你正在练习小提琴,那么不要几个小时不停地练习一首曲子,而应当时常回顾一下同一首曲子,这样这首曲子就印在了你的头脑里。 ^635119005
- 记录作为一种媒介,会减慢我们的思考过程,会促进我们深入思考。记日记就是一种改善学习活动的有效方式。 ^635119006
- 学的知识越多,就越需要建立起知识的内在联系,而这样的工作都是需要你有意识地来进行。 ^635119007
### 附录一
- 学习者的策略 ^635119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