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iago Forte - 打造第二大脑 (Highlights)

## Metadata
**Review**:: [readwise.io](https://readwise.io/bookreview/40790563)
**Source**:: #from/readwise #from/weread
**Zettel**:: #zettel/fleeting
**Status**:: #x
**Authors**:: [[Tiago Forte]]
**Full Title**:: 打造第二大脑
**Category**:: #books #readwise/books
**Category Icon**:: 📚
**Highlighted**:: [[2024-05-23]]
**Created**:: [[2024-06-02]]
## Highlights
### 第六章 第一部分 万丈高楼平地起——没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
- 头脑的价值在于创意而非记忆。——戴维·艾伦 ^723321410
### 第七章 第二章 何谓第二大脑?
- 与现代读者们按照叙事顺序从头到尾翻页的阅读方式不同,近代早期英国人的阅读行为呈现明显的碎片化和跳跃性。他们往往会将某篇文字分解成若干片段,摘录至笔记本的不同页面,并重组为新的篇章。 ^723321412
- 笔记可以包括一段令你豁然开朗的文字、一张被你标注过的照片或网络图像,或是一份你针对某个话题的思考要点;笔记可以短到是一句深深打动你的电影台词,也可以长到是从一本本深度佳作中摘抄下来的千万组字句。笔记的长度和格式无关紧要——重要的是字里行间所折射出的你的独到观点、个人品位、话语体系以及生活经历,当然还要考虑信息存储的安全性——如此便是一份合格的笔记了。 ^723321413
### 第八章 第三章 第二大脑的运作机理
- 创造力最实用的表现形式之一,是在不同的想法(尤其是看似毫不搭界的想法)之间建立起联结。 ^723321415
- 当你在创作之路上遭遇瓶颈时,并不意味着你有哪里不对。并不是你的能力欠缺,也不是你的创意枯竭,仅仅是因为你的可用素材比较匮乏。 ^723321416
- 第二大脑的构建通常包含三个阶段,也即识记、联结和创新。 ^723321417
- 第二大脑的第二层次用途则是将不同的想法予以串联。此时第二大脑便由基础的识记工具进化成为思维工具。 ^723321418
- 为了帮助大家构建起属于自己的第二大脑,我发明了一个简单而直观的四步法,也即所谓的“信管法则(CODE)”——抓取(Capture)、组织(Organize)、提炼(Distill)、表达(Express)。 ^723321419
- 我们作为信息管理者的目标应当是只抓取那些最有价值的想法和见解。 ^723321420
- 一个有效的对策则是,仅记录下震撼人心的重磅信息并保存在可靠的位置,对于其他内容能省则省即可。 ^723321421
- 我们需要让信息组织方式具备一定的灵活性和变通性,最佳策略便是以行动为导向,聚焦眼下正在进行的各种项目。 ^723321422
- 如何记录才能够更好地帮到今后的自己? ^723321423
- 既不具备价值,也不生产价值的知识是没有灵魂的[插图]。 ^723321424
- 有鉴于此,我建议你尽可能地将自己的时间和精力从信息摄取转向信息创造[插图]。 ^723321425
### 第九章 第二部分 方法,还是方法——“信管法则”的四大要点
- 在你收集外部知识的同时,你的内心世界往往会萌生出新的思想和感悟。这些当然也值得记录下来 ^723321427
- 你需要在脑海中整理出一打最感兴趣的问题,尽管大多数的时间可能用不着它们。每次当你听说或者学习到某些新发现或新技术时,就用这十二个问题进行测试,看看能否对其中的一项或几项有所帮助,那么每隔一段时间便会获得一些突破。不明就里的人们则会惊叹:“这是怎么做到的?他一定是个天才!” ^723321428
(**Author**:: [[Richard Feynman]])
- 你可以仅提取那些最具显著性、相关性和营养性的内容,从而让自己的笔记更加简明扼要。 ^723321429
- 采取管理者思维意味着我们要掌控自己的信息流,而非随波逐流。如果你在抓取原始素材时越是经济有效,那么日后在组织、提取和传播这些信息时就越是省时省力[插图]。 ^723321430
性价比,信息密度
- 培养阅读习惯的秘诀在于,让阅读成为一件轻松愉快的事情。 ^723321431
- 因此你在日常与各种内容打交道时,请留意自己的内心有没有被某条信息打动或是惊艳到。这种特别的共鸣感——如同来自灵魂深处的回响,便是直觉在向你发出强烈提醒:一定要把它记录下来! ^723321432
- 通过自己的语言加以复述的信息,会更加容易记忆,这即所谓的“生成效应”(Generation Effect)。 ^723321433
- 不必担心你的抓取方法是否“正确”,方法没有绝对正确或错误之分。检验方法优劣的唯一途径就是将其付诸实践(详见后文)。 ^723321434
### 第一十章 第五章 组织:以行动为导向
- 构建第二大脑的下一步,就是创造一个有利于思考的空间,以便对之前所抓取的各种碎片信息进行有效组织。 ^723321436
### 第一十一章 第六章 提炼:萃取本质
- 我努力将每个场景的精髓提炼成为一句话,言简意赅地表达该场景的要义所在 ^723321438
- 请将未来的自己设想成一位极度挑剔、忙碌而又缺乏耐心的客户,“他”根本没有时间从浩瀚的文字海洋中仔细翻找一颗颗遗珠,而你的任务则是向其兜售自己的笔记并尽可能卖出好价钱。 ^723321439
- 笔记越翔实、体量越大,那么重温这些内容所需的时间和精力就越多,于是便越发抽不出足够的时间。换言之,笔记的体量与可见性之间呈一种反比关系! ^723321440
### 第一十二章 第七章 表达:成果展示
- 对于脑力工作者来说,专注力可谓是最稀缺和宝贵的资源。 ^723321442
- 成功案例是创新思想的给养。一个优秀的模板能够将我们的思路引入正确的航向,以免随波逐流。无论你的创作标的是什么,总可以找到大量的实践经验和优质的成功案例。 ^723321443
- 搜索应当成为你检索工具箱中的首选利器。 ^723321444
- 我并不推荐将“标签”作为信息管理系统的首选,因为给笔记做标签的过程是极耗精力的。 ^723321445
- 每当启动一个新项目时,我通常都会翻阅5~6个“PARA文件夹”,以查找有用素材。 ^723321446
- 善于交流分享是培育机缘巧合的重要途径。当你向他人展示某种思想时,对方的反应通常是难以预料的。也许某个让你拍案叫绝的设想对于他人来说却索然无味。这并不涉及价值判断,而是为你提供了宝贵的意见参考。 ^723321447
### 第一十三章 第三部分 质变时刻——如何厚积而薄发
- 为了构建一个“思想群岛”,我们需要在“发散”阶段收集足够的想法、素材以及观点,以便支撑计划创作的文章、演示文稿或是其他作品。一旦收集的信息量达到关键水平,便应果断切换至“聚合”模式,在素材之间进行合理的穿针引线。 ^723321449
- 海明威还因其特有的写作策略而闻名,我愿称之为“海明威之桥”。具体来说,一旦他明确了后续章节的写作思路,便会立刻停止当前章节的写作。 ^723321450
- 我推荐的第三条策略就是“压缩范围”。“范围”是我在硅谷工作期间从软件开发人员那里学习到的项目管理术语,它是指软件程序可能包含的全部功能。 ^723321451
- 无论你正在创作什么,总能够找到一个更为浓缩和精简的版本,以便在极短的时间内实现大部分价值 ^723321452
- “发散”和“聚合”并非线性顺序,而是循环往复:一旦你完成了一轮“聚合”,便可带着满满的经验进入一个新的“发散”周期。如此周而复始、迭代前行,直到作品完工或任务完成。 ^723321453
- 给自己安排一段固定时间,例如15或20分钟,然后一鼓作气,利用此前收集的各种笔记完成项目的第一道工序。不要在线搜索,不要浏览社交媒体,也不要急于打开网络浏览器,只须利用现有资源开展工作。 ^723321454
### 第一十四章 第九章 数字信息管理者的必备习惯
- 于是他们学会了如何在备餐的同时保持工作环境整洁有序。这意味着他们需要培养一些小习惯,例如总是把搅拌勺放在同一位置以便下次拿取;刀具随用随擦;按照使用顺序排列配料,以便定位等。 ^723321456
- 移动(或标记)相关笔记至项目文件夹; ^723321457
- 回顾我们在过去一周中创建的所有笔记 ^7233214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