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ouglas Hofstadter et al. - 表象与本质:类比,思考之源和思维之火 (Highlights) ![rw-book-cover|256](https://readwise-assets.s3.amazonaws.com/media/uploaded_book_covers/profile_155788/551b26c9-c35e-46c7-bd92-be7446bf7947.jpg) ## Metadata **Review**:: [readwise.io](https://readwise.io/bookreview/37120686) **Source**:: #from/readwise #from/weread **Zettel**:: #zettel/fleeting **Status**:: #x **Authors**:: [[Douglas Hofstadter]], [[Emmanuel Sander]] **Full Title**:: 表象与本质:类比,思考之源和思维之火 **Category**:: #books #readwise/books **Category Icon**:: 📚 **Highlighted**:: [[2024-01-27]] **Created**:: [[2024-01-27]] ## Highlights ### 第四章 推荐序 跨越“表象”的人类思维“本质” - 某一类别的“本质”通常只能通过多种变化或排列揭示出来,只有这样,该类别的全部可能性才会逐渐浮出水面。 ^667719866 ### 第五章 中文版序 这本书是如何翻译成中文的 - 每当遇到新情境时,我们总能迅速地剥离无关紧要的部分,透过事件的表象,直击背后的本质。这是人类无法抑制的心理条件反射,只要人在思考就会发生,不论思考的事情是惊天动地,还是微不足道。 ^667719868 ### 第九章 给类比应有的地位 - 人类大脑中的每个概念都来源于多年来在不知不觉间形成的一长串类比。 ^667719870 - 我们的大脑无时不刻不在作类比,并用类比选择性地唤醒脑中的概念。 ^667719871 ### 第一十章 关于概念,字典没告诉我们的那些事儿 - 这本字典在清晰地列出这些截然不同,但又都被“包”含的义项之后就打住了,仿佛这一个个狭隘的义项已经得到了非常明晰的解释,而且每个义项都能和另一个义项干净利落地区分开来。 ^667719873 缺少联系 ### 第一十二章 轭式搭配的启示 - 范畴与范畴之间的界限和语言文化背景息息相关,某门语言中毫不相关的两个范畴在说另一门语言的人看来,很可能属于同一范畴。 ^667719875 ### 第一十六章 范畴化的本质 - 范畴成员的资格,即某事物是否归属某一范畴,永远是连续渐变的,而不是非黑即白的。 ^667719877 ### 第一十七章 对类比的两种误解 - 我们在生活中遇到的类比和前面那些严格的逻辑类比恰好相反,往往都是些含糊不明的谜语。 ^667719879 ### 第二十四章 不同层次的类比 - 总体来说,对话限制了其中的观点,这些观点则限制句子,句子限制短语,短语限制一个一个的词,词限制字,字则限制笔画和音节。 ^667719881 - 对话限制了其中的观点,这些观点则限制句子,句子限制短语,短语限制一个一个的词,词限制字,字则限制笔画和音节。 ^667719882 思想是分层次的 ### 第一百二十八章 白马非马 - 一个范畴之中的成员随着语境的不同而改变;我们不费吹灰之力就能理解自身所处的语境;某门语言中的一个词便可以表示很多种不同的范畴;以及,这些范畴有着不同的抽象层次。 ^667719884 ### 第一百二十九章 本章概述 - 作为一个行家并不只是拥有更多别人没有的范畴,而且他还能将这些范畴以不同的抽象层次组织起来,从而在特定的背景下流畅地在各个范畴之间滑动。 ^667719886 ### 第一百三十章 什么是抽象,它的目的又是什么? - 抽象来源甚广且多种多样。在这里我们将重点讨论“概括性抽象”。如果范畴B是范畴A的一个子集合,我们则称范畴A比范畴B更抽象,也就是说所有属于范畴B的元素也全部都属于范畴A。 ^667719888 #definition ### 第一百三十三章 标记的马脚 - 标记就是指,同一个词有时泛指整个大范畴,有时则特指它的子类。当这个词处于广义时,我们称之为无标记的含义,而当它处于狭义时,我们称之为有标记的含义。 ^667719890 #definition ### 第一百三十四章 标记的好处 - 标记使准确(指向一个非常明确的范畴)与灵活(可以自由地选择合适的抽象层次,不严谨的理解)得以并存。 ^667719892 ### 第一百五十章 专业知识的层次 - 他不但要熟知这个领域里的主要成员,还得学会如何将它们区分开来。若是只记住几个响亮的名字可万不敢自称为这个领域的专家。因为分门别类意味着要知道如何在门类中找出差别。 ^667719894 - 一个领域内的范畴同样与其他事物相连。所以,掌握一个新范畴,意味着在心中将其与其他之前的范畴联系在一起。因此,范畴化还涉及建立联系。 ^667719895 ### 第一百五十一章 从改变范畴到改变视角 - 王先生若是想通晓关于狗的知识,需要从不同的层次建立新的范畴,并在它们之间建立联系。他要做的可不只是记住许多狗的种类,还需要学会用多种方式将它们分门别类,并且能够在不同的视角之间切换。 ^667719897 - 在绝大多数领域中,如果谁能熟知三个,甚至是四个层级的话,那可就称得上是位行家了。新手一般就停留在两个层次上,一个普遍的大类和其中的一些小例子。哪怕是再往前进一小步,多建立一级的层次,也是个至关重要的飞跃。 ^667719898 ### 第一百五十五章 抽象为什么对行家如此重要 - 一个真正的行家有一个繁杂的范畴体系,即使某些地方存在空缺,他也可以通过类比查漏补缺。 ^667719900 ### 第一百五十七章 瓶颈 - 她从“把瓶塞拔出来”这个具体、物质上的想法,转换到了“得到酒”这个更为宽泛的想法。或者抽象地说,她从“把那个碍事的东西取出来”这个狭义的想法,转变成了“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这个广义的、直奔目标的想法。 ^667719902 (**supports**:: [[First Principle]]) ### 第一百五十八章 容器与身体 - 上文提到的重新分类的现象,可以在一个名叫“蜡烛问题”的心理学实验中观察到。这个实验是德国格式塔学派(又称为完形心理学)心理学家卡尔·邓克尔(Karl Duncker)在20世纪40年代发明的。这个实验的要求是让实验对象把蜡烛固定到墙上。除了蜡烛,实验对象每人还有一板火柴,以及满满一盒的图钉。 ^667719904 ### 第一百六十章 人类的智慧是什么? - 当我们陷入思维的困境时,增加抽象的层次可以使我们自由地切换视角。 ^667719906 ### 第一百六十三章 本章概述 - 当发觉自身所处的情境与过去的情境明显类似时,这种类比就发生了。 ^667719908 拓展了经验的适用范围 ### 第一百八十章 盲点的启迪 - 视觉或许是最复杂的感官,但它至少提供了最丰富的词汇的感官。所以,词汇中有这么多以视觉为基础的词语被用来描述从严格意义上讲与视觉无关的事物和情形,这样的现象并不奇怪。 ^667719910 ### 第一百八十九章 牵一发而动全身 - 因为刚刚激活了某些概念,之前没被注意到的大象在新的情境中一下就成了主角;它越过了老杨给注意力设下的门槛,一下变得鲜活起来。 ^667719912 ### 第一百九十章 执念的力量 - 事实上,对于某个现象,热切地寻找与之相关的类比会增加获得新角度的机会。要是没有执念的力量,一些想法也许永远都不见天日。 ^667719914 ### 第一百九十四章 同一锅的茶叶蛋 - 要想在世界里生存,人们就不得不相信自己的判断,以决定事情发生的可能性,而不是担心推理是否合乎逻辑。如果在某个糟糕的日子里,你突然决定拒绝接受任何由归纳得出的结论,仅仅因为它们没有经过缜密的推理,那么你的思维终将停滞。因为任何人的每一个想法,不论多么渺小,看起来多么自发或是盲目,都是没有正确逻辑的心理活动的产物。 ^667719916 ### 第一百九十五章 类比的专制 - 对于那些听起来很科学的推理,加倍的审慎有时是有回报的,即便它听起来密不透风。相反,人们却常常被明显的相似之处战胜。它太过强大,使我们无法控制自己的结论。简言之,质疑逻辑观点易,怀疑类比观点难。 ^667719918 (**supports**:: [[Charlie Munger et al. - The Revised Psychology of Human Misjudgment + Inconsistency-Avoidance Tendency|Inconsistency-Avoidance Tendency]]) ### 第一百九十七章 已知的牢笼 - 把已知的事物当作人类思维的障碍,就如同把铁轨当作火车运行的障碍一般。一方面讲,自是如此,因为铁轨可以防止火车四处乱跑;但另一方面更加荒谬,因为没有铁轨的话,火车将寸步难行。 ^667719920 ### 第二百九章 我们的重要决定背后都有类比 - 当面临一个棘手的决策时,当然可以列出种种结果,给它们赋予不同的权重,用来表示发生的可能性,以及将会带来的喜悦,然后以此计算出“优化的”选择。但是,当人们真的要作出重大决策的时候,基本上没人会照上面那样做。在这种情境下,我们做的就是从记忆中寻求一个或是多个类比联系。 ^667719922 #opinion ### 第二百一十五章 人类真的如此肤浅吗? - 实验已经表明,实验对象通常无法看出来源情境与目标情境的区别,除非二者之间有共享的表层特征。进一步来说,在这些实验中,如果二者表面上有着相似之处,那么第二个情境总会把第一个情境引入心中,不论这么做是否合适,也就是说,不管是否存在深层的原因便把二者联系在一起。 ^667719924 - 在记忆检索的实验中,表层特征占据主导地位是一个十分明确的现象,已经被大量实验证实。 ^667719925 - 在全世界所有研究类比实验中,来源-目标范式占据了绝对的主导地位。 ^667719926 - 在一个典型实验中,仅在来源情境短短20分钟左右的时间里学到的知识,必定十分有限。这通常不过是应用一个完全陌生的公式来解决一个文字问题。相反的是,在真实生活中,当处在一个新的情境并不得不作出决策时,从记忆中自然而然、毫不费力取出的来源情境通常都极为熟悉。 ^667719927 ### 第二百一十六章 我们可以深到底 - 身处陌生情境时,引导记忆检索的并不是最浅显的特征,而是我们眼中最显著的特征。 ^667719929 ### 第二百三十五章 机器翻译之梦 - 《多种语言下的爱丽丝》(Alice in Many Tongues) ^667719931 #further-reading ### 第二百三十八章 是谁在操纵着谁? - 在类比中作出选择,就是在选择视角。这意味着从某个特别的角度看待事物,对情境采取某种特别的看法。 ^667719933 ### 第二百四十三章 日常概念和科学概念 - 专业知识是随着范畴的获取和组织而积累起来的。人们所依赖的不是对情境进行公式化的感知。人们具有将新情境看作熟悉环境的能力,因为他们具有分类的能力。获得某一领域的知识就是构建相关的范畴。类比思维是理解新情境和构建新概念的关键。 ^667719935 ### 第二百四十四章 新颖和熟悉手拉手 - 计算机为社会带来一场巨变,但却没有给词汇带来巨大冲击。原因在于,这些强大的设备都嫁接在熟知的范畴上,而且全盘照搬这些范畴的标签。 ^667719937 ### 第二百四十六章 最好的界面是完全没有界面 - 从本质上讲,界面设计者总是应该借助熟悉事物的类比。只有这样设计出的界面才是“透明的”,也就是说,使用者会感觉他们是在与日常事物打交道,因而可以毫无顾忌地把精力集中在主要目标上。这些巧妙的界面设计将计算机转化成一套完成某一具体任务的得心应手的工具,让人们无须费心去学习如何使用这套工具,只须专心于手头的任务。 ^667719939 - 界面的真正问题在于是它是一个界面。界面总要挡道。我不愿意将精力花费在界面上。我要把精力集中在要完成的任务上。我不要总想着是在用计算机,我要想着我的任务。 ^667719940 唐纳德 诺曼 ### 第二百六十四章 一个给心理学带来恶劣影响的朴素类比 - 那个没有说出来的朴素类比,“范畴即盒子”,暗示世界上每一样东西,就像老马的玻璃杯,有一个它自己专属的、恰当的盒子,某物和它的自然的盒子之间的联系为世界上所有人的头脑所共享,而这也就是世界的属性,与思维或心理学没有任何关系。根据这种观点,范畴特性不但存在,且准确而客观。 ^667719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