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工所 - 万字详拆芯片:人类算力被锁死了吗? (Highlights) ![rw-book-cover|256](https://cdn-static.sspai.com/favicon/sspai.ico) ## Metadata **Review**:: [readwise.io](https://readwise.io/bookreview/33022301) **Source**:: #from/readwise #from/reader **Zettel**:: #zettel/fleeting **Status**:: #x **Authors**:: [[青工所]] **Full Title**:: 万字详拆芯片:人类算力被锁死了吗? **Category**:: #articles #readwise/articles **Category Icon**:: 📰 **Document Tags**:: #favorite **URL**:: [sspai.com](https://sspai.com/post/83398) **Host**:: [[sspai.com]] **Highlighted**:: [[2023-10-13]] **Created**:: [[2023-10-14]] ## Highlights - 1960 年,贝尔实验室的默罕默德·马丁·阿塔拉和姜大元给出了解决算力锁死的答案——MOS 管,也就是我们开头提到的那个东西。准确地说,叫平面型晶体管,顾名思义,从上到下,导体,绝缘体,半导体,像三明治一样分层叠在一起。 ([View Highlight](https://read.readwise.io/read/01hcghxvh20eq4sx8hpf62xejz)) ^609060002 - 世界上的晶体管很多,变小的最大限制是发热,如果上亿份热量集中到 1 平方厘米的面积,工作时散发的热量本身就可以把芯片烧毁。只有 MOS 管能在 1 平方厘米的空间内堆满上百万甚至上亿个。这是因为,当一个 MOS 管变小时,一切都会变得更好:功耗下降,与功耗相伴的发热也随之降低,甚至每一个管的速度也会变得更快。 ([View Highlight](https://read.readwise.io/read/01hcbm6bbarhwfm8gzt95370wm)) ^608177510 - 这难不倒技术爆发的二十世纪。在 1957 年,一个计算机系统需要大量电子管手工连线,这已经让工程师非常苦恼。晶体管时代,数量更多,连线更复杂。一个一个地生产晶体管再连接到一起,是不可能完成任务。此时,罗伯特·诺顿·诺伊斯提出了一种新的工艺,催生了一种新的制造方式,我们称它叫集成电路。 ([View Highlight](https://read.readwise.io/read/01hcghxbdg0e712k24xx7brkxt)) ^609059989 - 看完几场发布会与报导,一个关键词浮出水面——FinFET,这似乎是一个很格外重要的东西,它的背后是一个华人的名字——胡正明。 ([View Highlight](https://read.readwise.io/read/01hcghwg8fpkccvb2adkyakcd7)) ^609059919 - 还是原来厚厚的平面型晶体管,如果能把上面这一层掀起来,掀个 90 度,立在硅表面,一个超薄晶体管就形成了。只不过这个超薄晶体管是立着放的。源极、漏极、栅极、导电沟道,还和原来一样。 ([View Highlight](https://read.readwise.io/read/01hcghntj0f91h5kwqsgfyy80e)) ^609059278 - 从 3A5000 到 3A6000,干的就是这些事。虽然晶体管尺寸没有变化,但是更高效的代码、更优的布局和布线方案,带来了 1.6 倍的性能提升。 ([View Highlight](https://read.readwise.io/read/01hcghvw93hjdkh60g34edz66n)) ^609059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