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任军锋 - 如何理解政治 - 5.6《理想国》| 洞穴比喻:城邦与哲人、政治与哲学 (Highlights)

## Metadata
**Cover**:: https://readwise-assets.s3.amazonaws.com/static/images/article0.00998d930354.png
**Source**:: #from/readwise
**Zettel**:: #zettel/fleeting
**Status**:: #x
**Authors**:: [[任军锋]]
**Full Title**:: 如何理解政治 - 5.6《理想国》| 洞穴比喻:城邦与哲人、政治与哲学
**Category**:: #articles #readwise/articles
**Category Icon**:: 📰
**URL**:: [ny.zdline.cn](http://ny.zdline.cn/h5/article/detail?artId=78756&activityId=&type=)
**Host**:: [[ny.zdline.cn]]
**Highlighted**:: [[2020-08-06]]
**Created**:: [[2022-09-26]]
## Highlights
- 为了说明受过教育的人与没有受过教育的人的本质区别,苏格拉底引出了他著名的**洞穴比喻**
- 有一个洞穴式的地下室,一条与洞穴同宽的通道通往外面的世界,外面的亮光从通道照进洞穴。一些人从小就生活在洞穴,他们的头和脚被束缚,动弹不得,头也无法转动,只好注视自己前方的洞穴后壁,他们背后高处有一堆火,火光照射进来,在火光与囚徒之间,有一条处于较高水平面上的路,沿着这条路有一道矮墙,在矮墙背后,有傀儡戏演员将木偶举过墙头表演,火光将木偶的影子投射到洞穴后壁上,囚徒们只能看到洞壁上的阴影,他们误以为矮墙后傀儡戏演员的声音就是阴影发出的声音。这种格局类似电影院,只是处于洞穴之中。
- 洞穴代表可见世界,洞外则代表可知世界。
- 洞内的影像世界意味着我们所生活的意见世界
- 洞外的阳光世界意味着哲人的真理世界
- 知识是每个人灵魂里都有的一种能力(dynamis)
- 知识是每个人灵魂里都有的一种能力(dynamis)
- 教育不是在灵魂中创造视力,而是肯定灵魂本身本来就具有的视力
- 苏格拉底式的教育过程正是打开受教育者灵魂之眼的过程
- 走出洞穴看到善的理念、洞见真理的哲人,需要委屈自己,接受(组织)安排,放弃较高级的生活,再次回到洞穴,与洞穴中的囚徒一起过较低级的生活,虽然勉强,但是必须,因为如果他们放弃治理城邦,那些不配做统治者的坏人便会趁机僭取权位
- 最好的是君主政体或贵族政体,由一个或两个以上的卓越之人统治,这样的体制(politeia)是最好的,正义的,但在现实中已经不存在了
- 斯巴达(勋阀)政体、寡头政体、民主政体、僭主政体。
- 这种政体不敢让智慧者担任统治者,转而选择那些单纯而勇敢的人执掌政权,他们热衷战争,却无法适应和平
- 寡头政体的基础是按照财产资格分配政治权力
- 民主政体造就的是平等主义的信徒即民运分子,他们被一系列随机的下贱欲望所操控,漫无节制,肆无忌惮,价值紊乱,“称傲慢为有礼,放纵为自由,奢侈为慷慨,无耻为勇敢。”
- 僭主的治术集中体现在将城邦里的一切抹平的手段